2021-04-10 10:00:00
互联网的好处是,上海中招政策改革的消息瞬间传导进北京的买房群、中介群、妈妈群、育儿群;
互联网的坏处是,上海中招政策改革的消息让北京瑟瑟发抖的代入---
下一个是我了吧?
潜台词是,北京会再次教改吗?学区房会再出政策吗?如果出政策,我该怎么办?
01昂贵的门票
学区房自然也分层。
默认的北京学区房鄙视链是,西城区德胜片区>西城区金融街片区>海淀区万柳、中关村、上地>东城和平里。
对应的二手房单价分别是,约14w、19w、17w、12w。
这种高单价的学区房只存在于中介内网,而且西城区单价40万以上的房源并不少见,最夸张的是一套10.9㎡、总价495万的房子,单价超过45万。
但总价500万以下的学区房是不能被当做房子来看待的,单价再高也没有实际的指向意义。这几百万是张一口价的门票,只要进门机会均等,500万远比小一千万划算得很。
而且西城之所以牛,是在于学区房一箭三雕---
①价格一直涨,满五之后转手稳赚不赔;②孩子进入牛校,或是不会进入坑校;③孩子有了校友圈,家长有了朋友圈。
唯一要赌的是,政策。
去年的西城教改,宣布实行“多校划片”和“六年一学位”,政策并未引发房价大跌或腰斩的连锁反应。情况完全相反,政策出台后的“五一”假期,西城区二手房交易量同比和环比均翻番。当时屡上热搜的是,#北京上千万元学区房每天成交10套#。
看上去,政策反倒成为学区房涨价的推手,调控的目标与目的地严重背离。
实际上呢?
多校划片之下,原本就是顶尖学区的德胜和金融街保持坚挺,求稳的家长宁可多花百十来万,也要攻进德胜。
就和楼市调控一样,政策最直接的后果是加重两极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中间最难受。
政策作用下,买学区房就像击鼓传花,谁也不知道手里的花最后传不传得出去。
02学区房的未来
房子和子女教育,号称家庭最神圣的任务,在这两件事上花再多钱、投入再多时间也不为过。而学区房,杂糅了安身立命和家族希望于一体,这种焦虑感是自然生长无需贩卖的。
事实上,学区的养成,至少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复杂演变,饱受诟病的“共建”还曾在2003年一度被制度合理化,解决的政策就不会是一揽子式的。
多校划片只是第一步。
所以猜都别猜,和“房住不炒”一样,指向教育资源均衡的政策会加快落地的步伐。
尘归尘土归土,教育归位,居住回归。
至于还要不要买学区房......
严肃君的建议是,目标纯粹些。如果买学区房,就别存投资房产的心,甚至要做好房子市值下跌的心理预期。买学区就是买学区,别多想,别联想。
多说一句,未来在北京甚至一线城市买房,都不可能复刻08-16年间的涨幅,楼市也不再有“大小年”“周期性”,任何情绪炒作面前,默念四字箴言---房住不炒。
从去年开始,房产投资就不再和升值挂钩,而是不动产保值的价值。对于学区房,不跌就是赚,对于普通房产,不涨就是赔。
至于学区房的未来,严肃君认为,会跟着产业走。
楼市里,打破环线的是产业,所以有了南三不如北五;对学区房来说,打破学区的是生源,所以有了海淀上地学区,甚至回龙观的昌平二中。真的是---
父母辛苦买的房,我来考成学区房。
学区二字,学在区先;教育二字,教和育同等重要。
因为说到底,优质学区的形成,师资重要,生源更重要。在上地成为上地学区之前,先成为了上地-软件园产业集群,大量就职于互联网、科技公司的码农们落户生根,房价率先起飞,学区慢慢显现。
产业-房子-学校,三者会是捆绑共生关系。政策打破壁垒后,一切资源走向市场化的选择。而非公平。
虽然教育的本质是公平,然而寒门实难再出贵子。
互动时刻:
关于学区房的段子和调侃实在太多,严肃君印象最深的是一则灵魂拷问---
为什么学历不值钱,但是学区房很值钱?
想来无非是,学历是atmost,学区房是atleast。一个是希望的终点,一个是希望的起点。
你认为学区房是谁的锅?是教育的,还是地产的?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附上海学区房的冰血暴
3月16日,上海市教委发布《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提出“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制度,名额分配录取将合计占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招生总计划的50%-65%,分配比例扩大。
3月19日,上海市房地产经纪行业协会发起“规范房源挂牌和信息发布的自律倡议”。各中介承诺不使用“学区房”进行宣传,不出现“升学率”“对口”“名额未用”等用语。
最新报道显示,上海学区房带看量和成交量均下滑,但挂牌价整体没有变化。
2020年上海二手房成交量升至四年最高点,成交金额破1万亿,创历史新高。主要原因在于优质学区二手房价格的调涨。自2020年3月起,上海实施“公民同招”、民办摇号的新政,导致公办学校稳定优势凸显,九年一贯制学区房、初中学区房开始受热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