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不少地名是“数字”+“都”,“都”到底什么意思呢?

2021-04-21 09:37:13

小程序制作价格 https://www.zsxxfx.com/441.html

  很多地方,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很多地名都带有“都”字,一般都是以“数字”+“都”这样的形式,当然到了近现代不少地方改了名,“都”的地名少了不少,但是还是广泛地存在。这个“都”到底什么意思呢?

  红军入闽第一镇:长汀县四都镇

  如果查字典,我们会发现“都”有以下含义:

  1.大都市:~市。~会。通~大邑。

  2.一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的地方,京城:首~;国~;京~;建~。《春秋.左传.鲁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3.美好:“雍容闲雅,甚~”。~丽。~雅。

  4.总:~为一集。

  5.居:“~卿相之位”。

  6.古代称头目、首领。

  7.姓氏。

  但是似乎和地名“都”都沾不上边儿,毕竟这些叫“都”的地方,往往是小地方,四线以下城镇,甚至是历史上很偏僻的。

  事实上,这种命名和移民有很大关系。古代由于各种原因,历朝历代都一波一波的移民。

  永嘉之乱

  当百姓从一个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往往会把老家的地名搬到新地。如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龟兹条说:“龟兹国人来降附者……处之于此县,故以名云。”龟兹国在今西域库车县,而龟兹县在今陕西。

  又注《汉书西域传》温宿国条说:“今雍州醴泉县北,有山名温宿岭者,本因汉时得温宿国人令居此地田牧,因以为名。”温宿国在今阿克苏县,温宿岭在今陕西醴泉县。

  西晋“永嘉之乱”以后,更加普遍,很多接纳移民的郡县沿用移民原居地的旧名。不过史书上明确记载移民带动“地名迁移”的,并不多见。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地名的蛛丝马迹,了解到相关的信息。

  在北京大兴和顺义有大同营、屯留营、河津营、上下黎城、潞城营、霍州营、忻州营、夏县营、东西绛州营、稷山营、蒲州营、红铜(洪洞)营。这些村民也都是山西的州县名。可见都是从山西移民而来。但是正史记载相当简略,一语带过,只能通过一些语焉不详的史料间接印证。

  甘肃敦煌很多地名也很有趣,这是清朝移民的结果。如:泾州(今泾川)、两当、会宁镇原、狄道、灵台、礼县、安化(今庆阳)、洮州(今临潭)、岷州、兰州、华亭、合水、西宁堡、河州(今临夏)堡、武威庙等村名。

  党河以东各县名多为陇东、陇南各县名,党河西部各县名则多为河西各县名,很有规律性。之所以如此有规律,是因为明朝放弃嘉峪关以外各地,农田荒芜,直到清朝才由政府有组织地移民过去,同时把原来的居住地地名带了过去。

  当时甘肃民勤县还有一种以《千字文》的字作为村名的首字,当然不用贬义词。地理分布也很有规律:大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排列,显然是人为排定的,乃是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移民的结果。与此类似的还有吉林乾安县。乾安县地面,几乎没有一个村的名字不是《千字文》里的。

  明朝屯田

  有时候大规模移民和屯田联系在一起。所以很多村子以屯田的地块划分为名:甘肃省有上八分、中三分、西四分、七分脑、西二、东四等村名。还有些村名以屯田地块形状和方位结合命名,如东正方形、下正方形;还有以屯田产量数命名,如上三十石、十八石等等。

  浙南、闽北和岭南客家人聚居的一些地方,地名常用峰、磔、胨、坑、潭、里、峰、溪、洋、源、州、濑、坪、浦、陇墩、圳等,命名方式明显一致。可见岭南客家来自浙南、闽北。其中福建宁化县的地名跟岭南客家地名最为一致

  台湾自古是我国的领土,清朝统一台湾之后,闽粤两省很多人移居台湾,把大陆原籍的地名一字不差搬过去。如泉州厝、漳州寮、同安厝、安溪寮、诏安厝,这些都是福建的县名。还有沿用乡村名,如晋江东石乡和嘉义东石乡(明朝移民);晋江林口乡和台北(今属新北市)林口乡。以大陆祖籍地名命名的台湾乡村总共有86个,其中福建51个,广东30个,其他省份5个。另外还有以移民姓氏+厝命名的。如:陈厝、林厝、刘厝、许厝、何厝、廖厝、钱厝坑、胡厝寮等。这些都说明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天然证据。

  浙江江山古镇——二十八都

  西北地区,也有不少大地名和内地完全一样,如疏勒、潘冢山、崆峒、石门山等等。

  回到“数字+都”这个问题上,如浙江的八都、福建的六都、江西的甘四都、湖南安徽广西的三都、广东的四都等。“都”是晚唐以后的军队编制单位,每个都的兵员数额从一百至一千人不等。这些地名的分布是有区域特征的,只是集中分布在上文提到的南方省份。这些地方历史上显然有军队驻扎或实行过军屯制度。

  除了“都”云南东部的所、堡、营、屯旗、官、哨、装等为通名的村庄,则是源于明朝军事制度。即使原来有村庄,也被新地名所取代。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明月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