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5 22:15:01
4月22日,华恒生物(688639.SH)顺利登陆科创板,开启了资本市场首秀,A股生物制造板块再添一位新兵。
尽管是资本市场的新人,但在专业领域,华恒生物是一名“老将”。
华恒生物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主要从事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产品研发、产销的全球领先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公司已成为全球领先的通过生物制造方式规模化生产小品种氨基酸产品的企业之一,其丙氨酸系列产品领域的市场份额接近50%。
这意味着,在这一细分领域,华恒生物处于当之无愧的龙头地位。
此次登陆A股,华恒生物拟募集资金5.7亿元,其中4亿元投入交替年产2.5万吨丙氨酸、缬氨酸项目,1.4亿元投入发酵法丙氨酸5000吨/年技改扩产项目,剩余3000万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有了资本市场的助力,华恒生物将“如虎添翼”,进一步增长公司规模的扩张能力,提高市占率和竞争力。
坚守合成生物领域
2005年,华恒生物由现任董事长郭恒华一手创办。16年间,在这位“女掌门”的带领下,华恒生物从合肥走向了世界。
多年来,华恒生物始终坚守合成生物领域,将丙氨酸深耕到极致。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丙氨酸系列产品(L-丙氨酸、DL-丙氨酸、β-丙氨酸)、D-泛酸钙和α-熊果苷等,可广泛应用于日化、医药及保健品、食品添加剂、饲料等众多领域。
近年来华恒生物的业绩稳步上升。2017-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83亿元、4.21亿元、4.91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6489.45万元、7550.67万元、1.26亿元。其中,丙氨酸系列产品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约为9成。
根据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数据显示,丙氨酸产品市场近几年保持快速增长,2019年全球丙氨酸系列产品市场需求总计约5万吨。其中,华恒生物2019年丙氨酸系列产品的产量和销量分别为2.57万吨、2.37万吨,具有明显的行业领先地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丙氨酸系列产品生产企业之一。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将公司L-丙氨酸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就客户名单来看,华恒生物的资源也十分丰富。公司已与巴斯夫、味之素、伊藤忠、德之馨、诺力昂、天新药业、华中药业、华海药业等境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业务合作。其中,第一大客户巴斯夫为世界500强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信用水平较高。
近年来,丙氨酸等氨基酸产品随着新兴的市场应用不断开拓,市场需求也随之扩展,使丙氨酸系列产品近年来保持了快速的增长,未来丙氨酸市场需求将以约12%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在2023年市场需求量将达到8.1万吨。
在顶层设计层面,合成生物也日益受到重视。2019年11月,国家科技部发布关于支持建设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的函,该函指出,“聚焦于合成生物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应用方向,重点突破工业酶和核心菌种自主构建与工程化应用的技术瓶颈制约,引领构建未来生物制造新的技术路径”。全球多项政府或组织报告都将合成生物未来市场的发展及其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提高到了战略高度。
“硬科技”底色
华恒生物领先的市场地位来自于领先的技术实力。
招股书显示,公司拥有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公司先后成功承担了科技部863‖计划、国家发改委微生物制造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攻关项目。公司的核心技术和产品还获得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项。
经过在生物制造领域的多年发展,华恒生物已在工业菌种创制、发酵过程智能控制、高效后提取、产品应用开发环节形成了完备的技术领先优势,构建了以微生物细胞工厂为核心的发酵法生产工艺和以酶催化为核心的酶法生产工艺。
以冠军产品L-丙氨酸为例,公司实现了厌氧发酵规模化生产的技术突破,较酶法工艺而言,该发酵法工艺大幅降低了约50%的产品成本,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发酵过程无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根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出具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书,目前公司厌氧发酵法生产L-丙氨酸的关键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酶法生产工艺下,公司2018年构建了新型β-丙氨酸工艺技术,创造性地以廉价易得的丙烯酸为原料,利用人工合成酶催化生产β-丙氨酸的工艺技术,实现了生物制造技术工艺的升级和迭代。该技术不仅提高了原子经济性,在后提取环节亦具有绿色环保的优势,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进一步满足了“绿色化学”的环保要求。
而华恒生物能够在科创板顺利上市,正印证了公司“硬科技”的属性。
招股书显示,华恒生物符合《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关于科创属性的指标要求:公司最近3年累计研发费用金额为7,152.20万元,且最近3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3年累计营业收入比例为5.52%;公司共拥有30项发明专利,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共有14项;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为4.9亿元。
“硬科技”的一大重要支撑是技术人才,华恒生物拥有以张学礼博士为首席科学家的核心技术团队,同时与中科院天工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公司技术研发人员共计59人,具有微生物学、应用化学、生物化工、药学、食品学等交叉学科专业背景,占公司总人数比例超过10%。
助力“碳中和”
今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进一步成为网络热词,走入公众视野。
为实现这一目标,各行业在未来绿色产业布局方面大力做“加法”,加速摆脱由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燃料和原料的传统能源和工业体系,快速培育形成低碳、“零”碳排放的工业技术体系和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的高速可持续发展。
一提到“碳中和”,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这些具有能源替代属性的赛道。实际上,合成生物技术在“碳中和”目标下大有可为。
生物制造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生产生物质,并以此为原料制造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基化学品使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能再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生物质,从而形成一个不需要通过传统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作为原料提供“碳”来源的“零”碳足迹产品生命周期。
因此,以对环境温和的、具有低碳排放特征的生物制造方式来替代化学加工方式,实现化学品的“碳中和”生物制造,将显著降低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可作为面向“碳中和”目标下的重要新技术手段,打开新的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区域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加法”。
华恒生物一直以来的发展路径与此不谋而合。
公司坚持“以可再生生物资源替代不可再生石化资源,以绿色清洁的生物制造工艺替代高能耗高污染的石化工艺”的发展路径,开发和应用了以微生物细胞工厂为核心的发酵法生产工艺和以酶催化为核心的酶法生产工艺,替代了传统化学合成工艺的重污染生产方式,实现了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精细化合物的技术变革。
比如上文提到的厌氧发酵法,具体来看,该技术可以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和酶法工艺相比,每生产1吨L-丙氨酸可减少0.5吨二氧化碳排放量,顺应了碳中和趋势。
公司本次募投项目为“交替年产2.5万吨丙氨酸、缬氨酸项目”和“发酵法丙氨酸5000吨/年技改扩产项目”,随着完工进度将逐步释放产能,计划于2023年达产,将新增丙氨酸产品产能2万吨。由此计算,到2023年,公司丙氨酸产品产能将达到4.75万吨/年。
这意味着,华恒生物在每年实现近5万吨产能的同时,可以实现二氧化碳减排2.5万吨,是典型的“加法型”未来绿色产业。
作为一家生物技术企业,华恒生物始终紧跟国家政策,积极响应“碳中和”战略,不断升级迭代传统工艺技术,将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为己任。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