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5 19:34:02
4月22日晚,特斯拉再次通过官方微博就“车顶维权”事件的进展发布消息称,4月22日下午,已通过特快专递的形式将封订的纸质版数据发送至张女士登记在我司的联系地址,共计48页,6697条。
特斯拉还表示,将毫无保留地配合监管部门开展深入调查,开诚布公接受社会监督。愿意在客户同意、政府指定或监督的情况下,三方共同见证,在全国范围内任意有资质的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客户、网友和媒体朋友们:
感谢大家的持续关注。
我们完全接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决定,尽己所能,积极配合相关所有调查工作,切实履行好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产品和服务。
4月21日截止到目前,我们已提供事故前半小时完整行车数据(以下简称数据),并多次主动与相关方联系沟通并汇报相关情况。具体进展如下:
一、与当事客户张女士家属沟通进展
1、为尽快与客户协商提供数据的时间和形式,2021年4月22日下午,我司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和短信联系张女士丈夫多次,但未得到回复。
2、为尽快向客户提供其要求的数据,2021年4月22日下午,我司通过特快专递的形式将封订的纸质版数据发送至张女士登记在我司的联系地址,共计48页,6697条。
3、2021年4月22日下午,我司客户支持部门通过公司电子邮件将数据的电子版发送至张女士登记在我司的个人邮箱。
二、与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沟通进展
1、2021年4月21日下午我司主动与郑州市郑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郑东新区市监局)进行沟通;18时我司按照要求前往郑东新区市监局领取责令整改通知书。
2、2021年4月22日上午11时左右,我司前往郑东新区市监局沟通并提供书面材料。郑东新区市监局要求我司将数据直接提供给客户。
3、2021年4月21、22日期间,我司与郑东新区市监局负责办理此案件的相关工作同志多次沟通并提交申请函,恳请第三方鉴定机构介入事宜,并表达我们愿意承担鉴定产生的全部费用。
目前我们暂未得到当事客户是否同意进行第三方鉴定的意见,以及选择具体鉴定检测机构的建议。下一步我们会继续真诚地、积极地联系客户,尊重消费者意愿,推进事件稳妥解决。
我们已第一时间严格、逐项落实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要求,以实际行动维护好消费者的切身权益,真心实意赢得消费者的理解和支持。
我们再次承诺:我们将毫无保留地配合监管部门开展深入调查,开诚布公接受社会监督。我们愿意在客户同意、政府指定或监督的情况下,三方共同见证,在全国范围内任意有资质的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再次感谢大家的理解。
相关报道:
特斯拉公布数据后,有哪些观点和疑点?网友意见分化
“上海车展特斯拉维权”事件又有了新进展。
昨日,郑州市郑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已经责成特斯拉汽车销售服务(郑州)有限公司立即出具相关行车数据。
市场监管总局也于昨日宣布,已责成河南省、上海市等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处理特斯拉车主维权事件。
特斯拉方面则分别于昨日和今日对外承诺,将按照要求给监管部门以及车主张女士提供相关数据。其中,在今日的采访中,特斯拉方面称将于今晚18点前提供事故发生前半小时的数据。
特斯拉公布数据
结论是车速快、踩刹车力度轻
据媒体报道,特斯拉方面已经向市场监管部门递交了行车数据。数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车辆原始信息数据,另一部分则是为了方便监管部门,将数据进行翻译成文字。
市场监管报随后披露了特斯拉递交的数据说明信息。特斯拉递交的车辆发生事故前一分钟数据显示,驾驶员最后一次踩下制动踏板时,车辆时速为118.5公里每小时。在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后的2.7秒内,最大制动主缸压力仅为45.9bar,之后驾驶员加大踩下制动踏板的幅度,制动主缸压力达到了92.7bar,紧接着前撞预警及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启动(最大制动主缸压力达到了140.7bar)并发挥了作用,减轻了碰撞的幅度,ABS作用之后的1.8秒,系统记录了碰撞的发生。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后,车速持续降低,发生碰撞前,车速降低至48.5千米每小时。
也就是说,碰撞前一分钟,车辆以较高速度行驶,驾驶员开始踩下制动踏板力度较轻。之后,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启动并发挥作用,提升了制动力并减轻碰撞冲击力,制动系统均正常介入工作并降低车速。
此外,事故发生前30分钟,驾驶员正常驾驶车辆,有超过40次踩下制动踏板的记录,同时车辆有多次超过100公里每小时和多次刹停的情况发生。
那么,特斯拉公布的这份数据,是否符合事件最开始时张女士和特斯拉对事故描述呢?
基本符合特斯拉最初回应
今年3月10日,特斯拉首次回应了“车顶维权”车主张女士。
特斯拉在声明中称,2月21日,车主父亲张先生沿国道行驶时与其他车辆发生碰撞。交警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书判定张先生承担全部责任。
同时,特斯拉称对车辆数据和现场照片查看与分析后,得出结论是涉事车辆在踩下刹车前车速为118.5km/h,制动期间ABS正常工作,前撞预警及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启动并发挥了作用,未见车辆制动系统异常。
在3月11日张女士回应文章中,记录了特斯拉郑州福塔店售后经理在电话中通报的行车数据:
仔细对比张女士提供的这份记录,三言财经发现,其与4月22日特斯拉提供的行车数据中少了“27秒59分秒激活车辆稳定程序”这一条。
除此之外,特斯拉行车数据与此前声明中透露的信息一致。
与张女士说法完全不同
3月11日,张女士发长文详细描述了事发情况,并表示特斯拉方面的说法完全和事实不符。
张女士回应称,2月21日晚,自己父亲以车速约60km/h左右行驶在距离红绿灯约200米处松开电门,车辆开始减速并向前滑行。快接近前方等红灯车辆时,先轻踩刹车未见明显减速,后重踩刹车,但发现刹车踏板僵硬,很难踩动,制动失效。
随后车辆仍以50km/h左右前行,连续躲避辆车后,撞到前方一辆SUV,接着向左猛打方向,最终撞到路中的水泥护栏才停止。
张女士否认了车辆当时严重超速,并且表示交警出具的事故认定仅判断了追尾责任,并没有判定张女士超速。
此外,张女士也提出了三大疑点:
第一,事故未必发生于特斯拉方面声称的18点14分。张女士称,车辆最后撞到护栏,气囊弹出后,不到一分钟内就接到特斯拉来电。根据手机显示,特斯拉第一次来电时间是18点18分,据此,气囊爆炸应该发生于18点17分,刹车失灵时间也应该是18点17分。根据特斯拉数据,从踩刹车到最后碰撞仅4秒多。
而特斯拉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18点14分发生了碰撞,和张女士认为18点17分相差3分钟。
第二,特斯拉提供的数据显示降速不合理
特斯拉提供的数据显示,事发前最后一分钟时,车辆处于118.5km/h是在22秒36分秒,此时驾驶员应该已经松开电门,车辆在动能回收作用下减速,随后踩刹车。在22秒38分秒时,速度降至116km/h。
张女士称,按照这个说法,意味着在动能回收和刹车共同作用下,车辆一秒多时间里只降速2.5km/h。而之后到了24秒40分秒时,速度将至109.5km/h,也就是说一秒多后,刹车也只让速度降了6.5km/h。
特斯拉行车数据显示,从118.5km/h降至48.5km/h耗时约5秒
从这个时间点到最后碰撞之间的3秒中,车速却猛地从109.5km/h降至48.5km/h。张女士称,正常情况下特斯拉Model3从百公里每小时到彻底刹停耗时一般不超过2.9秒。但事发时驾驶员一直在猛踩刹车3秒钟才降到48km/h。
张女士认为,从特斯拉提供的数据显示,刹车表现就是有问题。
第三,特斯拉售后提供的数据时间不对。
张女士表示,特斯拉郑州福塔店售后经理在电话中通报的行车数据中出现时间有错误问题。也就是前文提到的“27秒59分秒激活车辆稳定程序”这一条。
张女士称,售后经理说27秒59分秒激活车辆稳定程序,但在27秒45分秒速度降至48.5km/h。特斯拉提供的数据竟然出现“时间倒流”,因此不可信。
总结一下,张女士对事故回顾描述和今日特斯拉提供的数据主要是车速不符,张女士强调事发时车辆速度约为60km/h,和特斯拉方面的118.5km/h说法相差甚远;其次,事故发生时间有问题。张女士认为事发时间为晚上18:17分,但特斯拉记录显示事发时间为18:14分;最后,刹车时速度下降率有问题。张女士认为,按照特斯拉提供的数据,车辆从118.5km/h降速至最终48.5km/h耗时过长,证明刹车有问题。因为按照Model3相关评测数据,其百公里刹停时间一般短于3秒。
目前,张女士及其家人还未就特斯拉今日提供的数据发表回应。那么,此事难道又要成为“罗生门”了吗?
来看看网友怎么看。
有媒体针对此事发起投票,目前参与人数约为1.8万人。其中,认为特斯拉提供的数据是真的为5971人;而认为其是伪造数据的网友则有6250人。整体而言,对于这件事持有不同观点网友人数基本持平。
支持特斯拉一方:
一名电动汽车三电工程师发文评论称,通常认为的“制动距离”是从制动系统建压开始;而停车距离是驾驶员开始反应到车辆完全停下的总距离。
他表示,从特斯拉公布的参数看,制动过程是有效的。可以看出驾驶员对于高速下紧急刹车距离有了错误估计,电动汽车高加速特性对于人有一定误导,认为刹车也有同样效果。
因此,从数据来看,可能和特斯拉消费者对于车辆特性并不清楚有一定关系。
有网友称部分无理取闹的人利用网友吃瓜言论,达到自己的不良企图。特斯拉在中国建厂,不仅能够带来税收和就业,还能为新能源汽车技术引入竞争因素。特斯拉会为国内厂商提供动力和压力,呼吁大家理性吃瓜;
有网友表示特斯拉提供的数据让自己“站特斯拉”了,但如果特斯拉伪造的话,这个品牌肯定臭了;
有网友认为是车主无理取闹,而且最后结果也会“打脸”很多网友;
有网友称这只是一次不懂操作的事故;
还有网友认为把特斯拉“搞垃圾”对国内电动车行业并不好;
支持张女士/认为特斯拉造假一方:
有网友称虽然没有证据,但仍然相信特斯拉数据造假。但并非是恶意揣测,因为不仅这一次事故,特斯拉已经屡次出现问题;
有网友直言称“修改数字”对特斯拉来说轻而易举;
有网友称跨国公司来中国就要尊重中国消费者;
有网友称个人认为数据是假的,如果是真的特斯拉没必要拖到现在才提供;
有人想咨询数据造假会有什么后果,认为一份可编辑的表格不可靠;
有网友质疑特斯拉提供的数据内容过少,缺少很多信息。
也有大神网友分享了很多干货:
网友称,检测速度api一直是开放的,因此特斯拉在这方面不敢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