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7 14:53:02
来源|广告门APP
这可能是网生代内容创作者的黄金时代。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网生代内容创作规模化出现、让网生内容成为一种产量化,同时深度影响大众生活的内容形态。这些网生内容不仅影响了大家的喜怒哀乐、整个社会情绪的走向,与此同时也随着内容的市场化在深刻地嵌入商业环节中,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无数人被裹挟在内容创作的时代洪流当中。而那些“因网而生”的内容创作者也毋庸置疑的成为了这股洪流中的推动力量。
「我们关注时代里的创作,更需要关注那些时代里的创作者。」
金瞳奖十年,我们找来了Papi酱,作为这十年当中网生代创作者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我们和她一起聊了聊这些年网生代内容创作的巨变。
“有人留下,有人要走”
从短视频作者、创业者、艺人到演员.....
身份不断变化和流转,让很多同行业的内容创作者或多或少的能找到一些熟悉的影子。我们也试图从她这些年对网生代内容的思考和判断中,获得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那时候,在内容创作领域还没有网红的概念,后来是她和一群人进来了。”
一位网友曾经这样评价Papi酱走红的那个时代。先行者淘到了内容创作的第一桶金,也同时引来了一股内容的浪潮。
变化与颠覆成为一种常态。但变化的不确定性并不影响到人们对这个行业掘金的狂热。据广告门统计,2020年,我国网生代内容创作者规模已经突破3亿。在这种“繁荣”之下,内容从业反而变成了一件不太简单的事情。
“每一个新行业兴起都会一阵风,突然百花齐放,然后慢慢沉淀,等风口过去了之后,留下的人留下了,转行的人转行了。”Papi酱说。
风口过后,Papi酱也像多数内容创作者那样,无可避免的进入到了发展当中的瓶颈期。
短视频创作的难度加大,粉丝对于作品的期待值变得越来越高,同时,网生代创作者的发展需要冲破局限、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内容发展环境,因此对新内容领域的不停尝试,却又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这个行业,每天都会有无数的人出局或者入局。
于是,有人依旧坚持在内容创作领域有所建树、有人已经尝试转型做带货直播、开办自己的公司,甚至有人已经从内容领域彻底消失。
与其说是末位淘汰,倒不如是诸神归位。这个行业需要沉淀更多专业化的内容创作者,每个人需要找到自己舒适的位置,无论你是头部腰部还是尾部的内容作者。我们反观Papi酱这一路走来,从短视频创作者、到拍电影、再到创业,成立Papitube,其实也是在这种洗牌下,不停的尝试,不停的找到自己在这个时代的定位。
“恰饭”?“变现”?
大多数内容作者都没太想明白
内容创作者也是需要吃饭的,在变现上的考量肯定是必然存在的。
从她的描述中,我们多多少少也能感受到,对于职业的网生代创作者来说,内容不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门生计。
一面是维持内容质量,持续性输出高质量的内容,另一边是顺应商业化的环境,横在内容创作者身上的枷锁在这些年似乎是越来越重了。直播带货、商业植入、资本变现,“恰饭”的渠道变多了,难免给人造成这个行业来钱很快的印象。
但成熟的商业化,是很多人都没有想明白的事情。
正如车澈在接受我们的采访中说的那样,创作者的角色可能过去是一个导演,现在也许更像是一个产品经理。两者之间的关联很大,却又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思考维度。
这考验了内容创作者的学习能力,甚至是有点考验他们的耐心。有时候反应太快未必是一件好事,这是Papi酱带给我们的答案。
在问到Papi酱为什么没有尝试直播带货时她也这样表示:“直播带货是一件需要很高专业度的工作,作为主播需要了解产品,了解受众需求,甚至了解物流,如果要做好直播带货,前期功课需要做得非常充足,而且对体力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毕竟现在带货直播一播就是5、6个小时。目前我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尝试拍摄电影、培养新人、与带货主播相比,作为电影演员、MCN创业者的Papi酱在现下这个阶段,可能显得更得心应手一些。这个时代,更多时候市场教育我们是要如何把握机会,但对于每一个内容创作者来说都是一个不同的方法论,内容的商业化其实还是一件挺值得深究的事情。内容创作者们需要一些时间去沉淀。
用户的习惯改变了
内容的边界也在不断的扩充
人们对Papi酱最熟悉的身份,还是她作为短视频内容创作者的这个角色。
2011年从电影到微电影,短而精致的微电影让人们重新认识了短视频存在的意义。而在人的维度,真正划时代的改变其实是众多网生代内容创作者的出现,2015年10月,Papi酱在互联网发布的原创短视频意外走红,人们也许是在此刻惊觉,原来内容创作可以有更丰富、更多元的创作形式。
“像之前我们做的视频主要还是3-5分钟,那如果一个选题,它支撑不起3-5分钟的内容,我们可能就没有办法把它做出来,但是因为抖音快手平台的出现,大家看视频的习惯改变了,更偏好于精简的视频内容,我们很多适合短时长的内容,就可以被大家看到。”Papi酱说。
短视频、微电影、Vlog,以至于后来的抖音快手,网生代创作在不断降低着它入局的门槛,中长短视频不再成为内容的一种限制,这些共同勾勒出这看似一个“文艺复兴”的“繁荣”时代。这种繁荣表现在:无论你是怎样的风格流派、你是不是科班出身,你的思想都可以找到一种通俗的方式去表现出来。
与此同时,这种通俗也常与冲突相伴,尽管在Papi酱身上,也面临过类似于“堂堂中戏研究生毕业为什么要做网红?”的质疑。而我们的重点,并不是在谈论人生选择的问题,这里所反映的更多是这个时代缩影下的一种文化之间的交融,我们从这个点也不难看出,大众层面和精英层面的文化断层正在被互联网神奇的改变内容的边界,其实让内容的边界有了更大的扩充。
“对形式的要求降低了,
却对内在的期待增多了。”
作为这个行业里最早入局也是最早火起来的那一波从业者,是如何看待抖音、快手、B站这些新媒介的,也是我们很关注的一个话题。
“社群化现象更严重了,不同的app把不同兴趣爱好的人集中到一起。对形式的要求降低了,却对内在的期待增多了。”对此,Papi酱这样表示。
“这两年感觉时间更加碎片化,促使碎片化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手机端成为了最主要的传播媒介,竖屏短视频就是伴随着手机端观看习惯而产生的。”Papi酱表示。
而在最近两年,在网生代语境下,创作者很多时候不再讲究你是哪门哪派。可以说网生代内容创作,这是一个最没有门槛的事,也同样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取悦粉丝变得越来越难,而这个行业给予内容创作者“一夜成名”的机会,变得十分渺茫,MCN多了,红人公司也增多了。
“对我们而言可能能够做的东西越来越多了。”Papi酱说。
媒介更多了,选择也变得更多了,与之相关联的是创作者的尝试变得更多了。
“内容创作,
本质上没什么改变”
尝试变多了?
新的内容渠道变得越来越丰富,但“内容”还是“内容”吗?
“我拍电影,本质上还是表演,其实我一直在从事表演这件事,只是载体和形式的变化。”Papi酱说。
商业化、媒介的演变,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创作者的多元化是这个时代内容创作的重要特征,但让我们再次回归内容创作的本质,就会发现人的喜怒哀乐和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是刻在基因里的一种记忆。或许内容形态在不断的迭代,但内容所传递的“悲欢”是相同的。
对此,Papi酱也表示:“内容创作者是一个很古老的职业,古代的诗人其实就是内容创作者。我们所谓的网生代内容创作者,其实是基于网络的快速发展,而给内容创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的传播载体。形式和平台的更新不会对内容创作者本身有太多的影响,大家对好内容的需求和判断都是一致的。”
这个时代,应当对原创抱有敬意。那些始终保持创作冲动的人和群体,他们分享观点、他们给予这个时代的启发甚至是质问,对这个社会而言其实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媒介、商业化或许可以看成内容创作增值的部分,而内容质量本身,或许才是决定一个内容发展潜力的原始财富。
“之于个人,首先我肯定还是一个内容创作者,我还是想要分享我觉得有趣的东西,但是载体是会跟着时代一起发展的,目前网络是一个重要的传播载体,但是未来如何我们谁都不知道。但我觉得无论载体如何变化,内容创作者是一个长久的职业。内容创作肯定是痛苦的,但乐趣也是并存的。”Papi酱说。
媒介、规则、创作过程中的痛苦或许带给内容创作者很多困惑与挫败。
但不确定性,或许内容行业的魅力所在。有人说:“没有阻力的世界,少了感人的戏剧张力。”
这种阻力,更多的是在说这种不确定性,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种不确定性,终归是一件好事。
我们真的需要给这个时代下的尝试和探索予宽容和肯定,毕竟这是一个太需要勇气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