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于和伟:我会享受赞美,但表演时让自己归零

2021-05-09 10:40:02

令狐冲扮演者 https://www.touzitop.com/ystt/5043.html

文/南风

于和伟的表演,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观众看到他,就觉得心里踏实、信服,就自然而然地认为,他饰演的人物不会是泛泛之辈。

他在多部剧集中的表演,获得业内赞誉以及观众认可,越来越多的重要角色找到他,这其中也包括大导演张艺谋。

张艺谋近来非常高产,《一秒钟》《坚如磐石》《悬崖之上》《狙击手》几乎无缝衔接,选角时也多有重复。

于和伟便主演了《坚如磐石》和《悬崖之上》两部。

《坚如磐石》中,他演反派富商黎志田,拍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张艺谋就让助手来确定他接下来的档期,又定下他主演《悬崖之上》,很明显,是对他相当满意。

结果没想到,后拍的《悬崖之上》先一步上映了。

《悬崖之上》周乙(于和伟 饰)

在这部影片里,于和伟饰演亦正亦邪的特工周乙。

这个人物在影片里分量很重,在表演上需要在极度自然的状态下演出“反转”,不能一上来就让观众看出来是什么身份。

因此,于和伟猜测,正因为自己的形象介乎正邪之间,才被导演选择饰演周乙一角。

“周乙不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来,看过电影的都会知道,前半部分一定是‘这是敌方的老大’‘一个对手’这样的印象,我估计是这样的考量。”于和伟对Ifeng电影说道。

《坚如磐石》黎志田(于和伟 饰)

能演张艺谋的戏,对很多演员来说是一件幸事,可遇而不可求,于和伟也不例外,“我不会拒绝艺谋导演,他让我演什么,我就演什么。”

在张艺谋的剧组里,他得到了表演上极大的自由,所有表演的天分和经过有效训练的技巧都被充分发挥出来。这让他非常感动,“不是溢美之词,是事实情况。”

张艺谋不做示范,而是给演员空间

张艺谋不是示范型导演,片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跟演员分析人物,讲解当时的情景,有时会启发他们借鉴自己以往的情感经历。

在于和伟看来,这是一种经验。尤其是《悬崖之上》这样的群戏,几位主演几乎都是资深演技派,他们需要尽可能发挥,并达到一种合力。

“他更多的是激发你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他选你来的时候就是信任的,他在选角的时候特别特别慎重。所以在创作的时候,他会充分给我们演员空间。”

每场戏开拍之前张艺谋都会问他们,你想怎么样,你的想法是什么。

他会先把角色交给演员,然后作为一个判断者再去完善,“张导是特别体恤演员和理解演员的一个导演。”

拍摄过程中会有针对剧本的讨论,但是那种非常本真的就事论事。“你不会因为跟他去讨论剧本、讨论角色很激烈,而觉得他会生气,不会的。”

“我甚至忘了他比我大那么多,是我崇拜的偶像导演。”

他们所有的讨论目的都是统一的,更让于和伟开心的是,他们对艺术的见解、审美,对表演的认知都在一个水平线上,“这个就特别愉悦、特别痛快了。”

作为已经备受认可的资深演员,于和伟还需要“大导演的调教”吗?

对此他表示,和张艺谋合作后,他对自我的标准又提升了一个高度,因为张艺谋对细节的要求更高。

按照之前他对自己的要求,一场戏觉得演得差不多了可以过,但第二天到现场,张艺谋还会跟他说,想往更深更细的地方去探讨。

“这个让我很受益。搞影视不应该就是这样吗?精益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影视艺术本来就是遗憾的艺术,他有这个意识,会让这份遗憾在前期拍摄的时候留到最少、最小。”

最难的那场戏,我对导演说可以抽支烟

《悬崖之上》在12月的黑龙江雪乡开拍,当地气温处于零下20度左右,于和伟他们在片场经常被冻得张不开嘴,台词都说不利索。

很多对自我表演有要求的演员,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跟导演说“给我点时间,捂捂嘴缓一缓再来”。

严寒天气对演员表演是不小的考验,但于和伟觉得其中的好处大于坏处,因为《悬崖之上》的剧情就发生在漫天飞雪的环境中。

“你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至于面部表情问题,“随它吧,因为那个环境就是那样的,我个人倒觉得冻得面部表情很僵硬,反倒是好的表演状态。”

真正让他觉得有挑战的,是怎样恰到好处地控制好自己的状态,让剧情中的特务们不发现自己的异常,同时又让银幕外的观众看到自己的异常。

尤其是见证昔日战友张宪臣被枪决那场戏,此时他刚刚撇清特工科对他的怀疑,还被特工科科长重点盯着,绝不能有任何差池,但如果他的表现和其他同事一样,观众又会看不出来。

“这是一个课题,非常有意思和具有挑战性。”

拍摄这场戏时,于和伟对张艺谋说:“我可以抽支烟。”

张艺谋马上说:“可以。”

“你所有的行为和表达方式就局限在那么一点,细心的观众会看到那个烟叼在嘴里面的感觉。没点着之前枪声响起,然后低头点烟,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他相信观众看到了他表演上的变化,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痛彻心扉,极力掩饰自己内心的悲伤。

“我觉得他不是麻木的,他有着很热血的感情,但是极力控制,包括他内心的痛苦。我相信这场戏观众一定会感觉得到。”

享受赞美,但演戏时要“归零”

最近一段时间,是于和伟的作品爆发期,在《悬崖之上》之前有春节档的电影《刺杀小说家》,剧集方面则有《巡回检察组》《上阳赋》《觉醒年代》三部大剧连续播出。

《刺杀小说家》

对于这种密集播出,他承认还挺担心,“这么密集地播,会不会招人烦?”

“我觉得千万要清醒,人都会有审美疲劳的。”

“你塑造人物的工具还是自己,是自己就会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虽然我努力地在摒除程式化、自己惯用的动作,但还是会担心有一些冲突,毕竟都是鼻子、眼睛、眉毛这些东西,怕观众生腻。因为我本身是一个不喜欢重复的人,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这样的。”

他会不断地检验自己的表演,看到好的地方,会给自己鼓掌,觉得不足时,也会去思考。

他可以享受当下成为明星的荣光,但到了表演中,就要忘掉与表演无关的东西。

“比如很多媒体采访我,我很高兴,这是我在享受我的劳动成果,但是要清醒。你夸我说冯森演得真好,我谢谢你,我特别开心,因为你是凤凰网的记者,你有见识和审美,我享受这个赞美,但是享受之后我就要忘掉。”

进入下一个角色时,他就要做到“归零”,让自己回到一个演员的状态。

“我努力这么做不为别的,不是说要告诉世人我有多牛,或者我有多么专业,不是。是为我自己,为我热爱的这个专业,我想要更轻松地、更没有任何其他杂念地,进入到另外一个角色中。”

他会通过阅读、看电影的方式归零,重新理解,忘掉之前的角色,让自己迅速进入新的状态,即便是演同一类型的人物,也要让自己的表演和之前有所区别。

5月4日,于和伟就要过50岁生日,但他笑言自己并没有“五十知天命”的心态,还对世界保持极大的好奇。

“我还在成长,我觉得我还是个孩子,因为演员更需要像个孩子一样。”

“你可以经历世事,但最终要抵达现在。”

虽然他经常饰演超越自己真实年龄的老者形象,但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正在变“老”。

“现在世卫组织已经重新界定了年轻人的标准,从20岁到60岁还是青年人,所以我还是个青年,正好赶上五四青年节,谢谢你的生日祝福。”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明月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