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31 03:28:02
即将进入六月,广州好热。
有一天,我开了客厅的中央空调,一家子很舒服地在客厅各做各事(我家客厅没电视,只有钢琴、书桌、工作台、吊椅、书架、鱼缸、饭桌、猫等等),后来,我准备带逗号去游泳,要出去一会儿。
我们人还没走呢,我爸妈就把空调关了,说是不热(其实就是想省电)。
今天才发现:搬家时,我妈把我七百块买的章丘铁锅拿去当废品卖了,留了她在菜市场买的几十块的炒菜锅。我给她买的上千块的蚕丝被,她嫌触感太滑,套了个棉布被套当成床单用。现在,她盖着一个35块买的涤纶面料的夏凉被。
我爸妈是五六十年代生的人,他们的物质匮乏感已经写进了骨子里。
别的不说,就讲喂猫这事儿。
我已经囤了好多猫粮放在家里,可是他们俩每次喂猫,都只肯喂一小勺。
两只猫咪吃不饱,“圆子”会忍着,“橘子”则跑到跟前喵喵叫(我常常觉得田园橘猫更聪明)。我一看“橘子”的眼神,就知道它没吃饱,就跑出去给俩猫喂了两大勺。
我爸妈看我这么慷慨,立马急眼了:“别浪费啊,吃不完浪费。”
我说:“怎么浪费了?吃不完也是剩在猫碗里的啊,下次它们会吃掉的啊。怎么浪费了?谁会把猫粮倒了或者偷吃了?”
我估摸着,我爸妈是把猫粮当成了我们吃的饭菜。人吃不完饭菜会浪费,他们就不肯做太多,就把这种“不敢浪费”的本能也延续到了喂猫这事儿上。
人一旦形成了思维惯性,逻辑就派不上用场了。
前两个月,带我爸妈去看房也是。
要看的房子就在隔壁小区,我是开车过去的,看完以后我们可以各走各的路。
看完后,我妈想逛逛那个小区,我爸则本能地觉得“一家人一起来的,应该要一起走”,一看我妈不跟随大部队离开,就开始急。
我说,你急什么?你们要一起回去做什么要紧的事?
我爸这才恍然大悟:好像一家人不一起回去,也没什么事。
前几年回老家,我说去外婆家看看,我妈一听也是急眼了:那么远。
她的“那么远”的概念,还停留在十几二十年山村没通公路之前。以前去那个村子要爬山,徒步要一天,可现在开车去山里,拢共半个小时就到了。
我不知道是人老了都这样,还是就我爸妈老了是这样。
我只是觉得打破思维惯性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我们因思维惯性得利,却也因为思维惯性受限。
敢不敢放弃“保持既有思维惯性”所得到过的那点甜头,冲出茧外看看真实的世界、用逻辑而不是固有思维去思考问题,是不是也决定了一个人能不能抵达更远的远方?
物质匮乏带给我爸妈那一代人的影响,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不配得感”,另外一类则是“过度补偿”(什么都得用好的,哪怕自己没那么需要,也不管现实条件是否允许,俨然再不享受就死了)。
我爸妈属于对儿女影响比较小的前者(摊上大手大脚花钱的败家父母,儿女更惨啊)。
我给我爸妈买的好一点、价格高一点的衣服,他们说不好看,拿去压了箱底,然后他们去菜市场买了那种质地差、价格便宜的衣服,天天穿着出街。
比如,我给我爸买的好衣服,他从来不穿出来,因为他觉得那些衣服都太挺括、光鲜、高级,不符合他的身份和年龄。
他平时都穿什么衣服呢?十几年前在广州城中村买的那种十几块一件的衣服,款式老旧、布料廉价,但他说自己穿着这种衣服感觉更舒服、自在。
前几年,他还没中风、腿还没变瘸的时候,因为待在家里闲不住,他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停车场收费员、写字楼清洁工,当时还是我帮他找的工作。
他供职的公司给他发了保安服、保洁服,后来他不干了以后,衣服也没还回去。现在,他把保安服上的五角星都拆下来、把保洁服上绣的公司LOGO拆了,时不时就把那两套衣服穿出来出去闲逛。
有几天,他穿着保安服跟我一起去看几百上千万的房子。
去境外旅游,我爸穿过印着立邦漆广告的衣服跟我去新马泰玩儿,走到哪儿都帮别人打广告。
以前我还会建议他穿好点的,现在我完全不管了。
我是这么想的:让我爸穿好点的,那我到底是真为他好呢,还是仅仅把他当成了一个展示我孝心或虚荣心的道具?既然他觉得穿廉价衣服更舒服,那就随他去吧。
我爸妈就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的普通农民,现在我们生活好一点了,但他们的“不配得感”还是特别强。
又或者,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他们在吃穿上完全不在乎他人眼光的表现,比那些买名牌只是为了在人前彰显自己混得好的人自在多了。
为啥父母辈会对舒适一点的生活方式充满抵触?我感觉一是因为他们有不配得感,二是吃苦令他们内心觉得自己道德高尚。
以前我带他们去五星级酒店吃自助餐,但他们坐在餐厅里,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像是在接受酷刑一样。后来,我也不带他们去了。
他们喜欢吃川菜,我就带他们下比较平价的馆子,钱花得少,味道不算差,但他们好歹吃得安心、自在、舒坦。
活到一定年纪后,根本不愿意花力气去改造别人。
我女儿把刘海剪得乱七八糟,我妈要炸了,但我根本懒得管。
她自己剪完之后,发现并不好看,下回自然不会再剪。我跟我妈说,她就是剪个刘海而已,又不是拿剪刀自残,你管那么多累不累啊?
减少人际关系困扰的秘诀之一是:尊重他人的边界,让它如其所是。
以前,我对他人也有控制欲的。控制不到,就会有点痛苦。
现在,我已经慢慢放弃了改造别人(这里的别人,可以指任何人),至多改为影响。我把自己的份内事做好了,再去影响别人。
而在这之前,你得先分清楚哪些事是份内事,哪些是份外事。
出现问题,尽量先稳住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让别人拉着自己往情绪里泥潭里跑。
这才叫“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吧。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还是有点大的,父母的个性以及他们与自我、他人和世界相处的模式,可能会被我们复制。
而有觉知的人,要学会察觉到这一点,并会从完善自己开始,打破家族某种命运诅咒,斩断家族的命运轮回。
这么多年来,我真的一直在为“离开那个糟糕的自己”而努力,努力想成长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不要活成我的父母。
为何要做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因为这样你会更幸福。
心智成熟的人,往往了解自己、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认识和判断别人的情绪并发展出以这种情绪对应的能力,所以他们能够客观辨证的看待人和事、说话办事入情入理、恰如其分,令人愉快,人际关系相对也好。心智成熟的人都具备有什么样的人格质量呢?
美国心理学家辛德勒约翰·辛德勒(JohnA.Schindler)提出——成熟的人具备以下七大特质:
1、有很强的责任心和独立性(自主性);2、多付出,少讨取;3、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争强好胜,学会合作,有团队精神;4、认识并接受社会对性的约束,将性看作是美满幸福婚姻的一部分;5、认识到敌意、愤怒、仇恨、残忍和好斗都是脆弱,温顺、仁慈的人才是强者;6、有能力区分理想和幻想;7、灵活变通,面对无常命运。
发现这一点,对于我们的积极意义便在于:任何一段两两关系中,都会有我们无能为力的部分。我们应当学着放过自己,承认自己无力影响和改造他人,然后不再纠结于不和谐的关系,甚至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脱离这种关系。
人无完人,世界上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有缺陷,而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尽力完善自我,让心智变成熟,让自己不至于成为影响人际关系的那块“短板”罢。
作者晏凌羊是2001年云南省丽江市高考文科状元,家里最穷的时候连高考报名费都交不出来,但她愣是靠高考改变了命运,把全家拉出了贫困的泥潭。
她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大学学业。上大学期间,因为经济窘迫,她没“造”,只好把自己关进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还免费的图书馆,以每周四五本书的阅读速度,成为了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量排前三的阅读达人。
这些阅读经历,为她以后写历史故事、名人小传奠定了素材基础。
2013年,她毅然带着孩子主动结束一段痛苦的婚姻,离婚后她蜕变成为情感专栏作家、励志畅销书女作家,所著新书《那些让你痛苦的,终有一天你会笑着说出来》《愿你放得下过往,配得起将来》《愿你有征途,也有退路》《我离婚了》和儿童绘本《妈妈家,爸爸家》一经上市,备受粉丝欢迎。
2018年,她从体制内离职,成为广州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白天,她在职场努力奋斗;晚上,她在灯下挑灯写作,几年写了将近两百万字。
她是2001年云南省丽江市高考文科状元,但她每次讲到平生最骄傲的事情,却是这三件:
第一、从17岁开始,没再花过家里一分钱。大学时靠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完成学业,毕业后经过几年的打拼,纯靠一己之力在广州购置房车、落地生根。
第二、从2007年开始至今,她把一项草根助学活动坚持了十几年,与朋友们一起捐助了近五十个贫困孩子,从未间断。
第三、2013年她毅然带着孩子主动结束一段痛苦的婚姻,离婚后她蜕变成为情感专栏作家、励志畅销书女作家,所著新书《那些让你痛苦的,终有一天你会笑着说出来》和《愿你放得下过往,配得起将来》一经上市,备受粉丝欢迎。
白天,她在职场努力奋斗;晚上,她在灯下挑灯写作。作为公众号“晏凌羊”的运营者,她每天能写一篇原创文奉献给读者。
这个时长三分钟的短片,讲述的就是晏凌羊的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她的绘本《妈妈家,爸爸家》在电视剧《三十而已》中被小三林有有当礼物送给许幻山的儿子,但是这个绘本本身的创作原意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去接纳、理解爸爸妈妈的感情。
她写的《渣男胡兰成,还是得由女毒蛇佘爱珍来收伏》一文,曾被前《时尚芭莎》总裁苏芒截图转发。
在这篇文里,晏凌羊这样写:
万物相生相克。或许,每个妖孽的背后都有一个能降住它的神,每个浪子的背后都有一个能镇住他的人。苏岑早就说了:最好的感情,就是两人在一起,互相降得住。正所谓“一物自有一物降”,刁蛮任性的人也会遇上让他们忘记了耍浑的人。高贵抑或犯贱,都需心甘情愿。降的方法,因人而异。可以是刀光剑影里的绝杀与镇压,也可以是烟火日子里水到渠成的相互吸引、相互珍重。你可以用强势,也可以用温柔,用金钱、用容貌、用才情…..用什么样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是否愿意心甘情愿地被你降服。问世间情为何物?不过一物降一物。明白了这一点之后的我们,也不会再妄自菲薄了。该走的,让他走。该来的,让他来。最重要的,是懂得珍视自己,保护好自己的根和土壤,无惧生离和死别。不管有没有爱情,都能像佘爱珍一样自由地舒展和生长。如此,你才对得起自己。
在篇文章中,她以自己失败婚姻为案例,这样解析夫妻和离异夫妻间的几种关系:离婚带给人最大的伤害,或许不是离婚本身带来的各种现实问题,而是那种挫败感以及自信心的崩塌。离婚也是一场大浪淘沙,拼的是格局、能量、气度、眼界和悟性。狭隘的人,看到的都是他人的愚蠢;慈悲的人,看到的都是他人的难处。舍弃受害者心态,用悲悯的眼光看待曾经的伴侣或许也是一种可行的自我救赎之道。对于离婚的两个人而言,能为孩子做的,也就是这样了:把离婚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再后来,她把自己和众多离异人士的真实故事整理出来,写成了《我离婚了》这样一本新书。讲述了40个真实的离婚故事,探讨了与离婚有关的各种议题。
我以为这样魄力通透的女人一定出生于一个优渥富裕的原生家庭,但了解的越多,越佩服心疼她的努力与不容易。
在这篇文章中她这样说道:一个出身不大好的人,需要付出比出身好的人多很多倍的努力,才有可能超越自己的出身,进阶到更高阶层。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悟,是因为她出身于云南丽江一个小村庄,家里最穷的时候连高考报名费都交不出来,虽然她愣是靠高考改变了命运,把全家拉出了贫困的泥潭,但各种付出的努力与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她是金庸迷,写金庸小说中的女性,写杨康妈包惜弱、郭靖妈妈李萍,写郭襄,写黄蓉……她对金庸武侠江湖中人物的点评,视角独特,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她写民国故事,写董竹君、胡兰成与佘爱珍、宋子文初恋盛爱颐、潘玉良、萧红,写绝世好男人何应钦、詹天佑,写胡适和江冬秀,观点新颖,笔触又悲悯又犀利,发人深省。
她也写明星娱乐,写何洁、张雨绮、黄轩、胡歌、六六、王菲、佟丽娅和陈思成、谢杏芳和林丹、王宝强和马蓉、马伊琍和文章......视角独特、语言犀利,让人耳目一新。
往期经典文章
1.(阅读百万)
2.
3.
4.
5.
6.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晏凌羊
无论是历史、情感还是生活
都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在这个公众号上,除了情感与生活,你也将看到更多的历史名人小故事,你能看到历史名人鲜为人知的一面,其中一些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
如何在聊天时不冷场?有时候只需要你对历史名人比别人了解一丢丢,就够你在饭桌上、相亲场上、生意场上、闲聊的间隙与别人聊很久或交到个新朋友了。
欢迎关注“晏凌羊”公众号,与晏凌羊一起共成长。
身处一个浮躁异常、鸡汤盛行的年代,如果你想看一些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文字,点击贴片关注“晏凌羊”公众号吧。
熹文会推荐风格迥异的公众号给大家
感兴趣的话关注,没兴趣也不必勉强
由于推荐文案由对方公众号来提供
没收任何费用
看完自行判断是否合口味
还望大家多多包涵